栏目:mao 查看: 5
茅:茅草;塞:堵塞。
茅草塞路;突然开通了。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;现在一下开窍了。比喻立刻理解明白。
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闲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!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
例子:听君一席话,令我茅塞顿开。
正音:“塞”,读作“sè”,不能读作“sài”。
辨形:“茅”,不能写作“矛”。
辨析:“茅塞顿开”与“恍然大悟”有别;“茅塞顿开”一般用于经别人点拨而猛然理解;“恍然大悟”则可用于经过自己学习思索而突然明白。
歇后语: 麻黄汤发汗 —— 茅塞顿开
谜语: 恍然大悟 (谜底:茅塞顿开)
被茅草阻塞的山路,豁然开通了。比喻闭塞的心思,顿时豁然了悟。语本《孟子・尽心下》。
孟子谓曰:“山径之蹊间,用之而成路;不用,则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
[1]高子:战国时齐人,生卒年不详,尝学于孟子。
[2]介然:坚固貌,有专一的意思。
[3]为间:隔些时候。
[4]茅塞:茅草塞住山径。
“茅塞”是指山径少人走,丛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径,语出《孟子・尽心下》。在这章中,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为学不能专心有恒,那就会像山间的小路一样,常常走动,就会变成一条大路。但如果隔一些时间没有人走,茅草就会阻塞山路。意思是说,圣人之道,要学而时习,不可舍而不修,否则就像茅草塞路一样。勉励高子要恒心向学,德业才可精进。“茅塞子之心”是指高子的心已经被茅草塞住了,后来“茅塞”一语就用来比喻“闭塞的心思”,也可以指的是疑惑。“顿开”的意思就是“豁然了悟”的意思。往往是因为受了指点,突然间想通了。所以“茅塞顿开”一语就可以用来比喻闭塞的心思,顿时豁然了悟。
01.《西游记》第六四回:“我身无力,我腹无才,得三公之教,茅塞顿开。”
02.《金瓶梅》第六二回:“当时被伯爵一席话,说的西门庆心地透彻,茅塞顿开。”
03.清・李渔《奈何天》第二八出:“茅塞顿然开,分明是其福至,貌随心改。”
04.《中国现在记》第二回:“朱侍郎听了他言,一时茅塞顿开,非常钦佩。”
语义比喻闭塞的心思,顿时豁然醒悟。
类别用在“突然领悟”的表述上。
①闻君一席话,让我茅塞顿开。
②这一句局外人的提醒话语,竟使我茅塞顿开。
③你有何困扰?让这位大师来指点指点,可以让你茅塞顿开。
④听你这番说明,让我茅塞顿开,过去的疑惑似乎一下子全没了。
⑤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,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。
⑥听大师的一席话后,让我茅塞顿开,如在人生大海中找到一盏明灯。
⑦我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,经由老师的解释后,茅塞顿开,豁然开朗。
⑧他听完后,茅塞顿开地说:“呀啊!你真行!我就是没有想到这一层!”
⑨原本在我心里的一团疑惑,听了你的解说后,使我茅塞顿开,有如拨云见日。
⑩妹妹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,经过姊姊开导后,茅塞顿开,心情也开朗多了。
形音茅,音máo。茅草。不可写作“矛”。
suddenly see the light
急(きゅう)に悟(さと)るようになる,急に会得(えとく)する
открыть глаз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