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zui 查看: 8
作恶犯罪的头子(魁、首:头目)。
指坏事的根子。
出处:明・郑若庸《玉玦记・索命》:“虽是虔婆杀我,娟奴是祸首罪魁,追了他去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
例子:这场空难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。
正音:“魁”,读作“kuí”,不能读作“guǐ”。
谜语: 恶头 (谜底:罪魁祸首)
“罪魁”,犯罪首恶者。语出宋・文天祥《指南录・卷一・纪事》。“祸首”,肇祸为首者。语出《东观汉记・卷一五・申屠刚》。“罪魁祸首”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。
先是,予趣平江,入疏言:“叛逆遗孽,不当待以姑息,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。”意指吕师孟。朝廷不能行。至是,云:“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?”予谓:“国家不幸至今日,汝为罪,汝非乱贼而谁?皆骂汝,何独我哉!”
[1]文焕:指吕文焕。生卒年不详。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。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,死守襄阳五年,因得不到后援,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。
[2]魁:为首之人。如“文魁”、“花魁”。此处“罪魁”,指带头为恶的人。
[3]三尺童子:指未成年的小孩子。
申屠刚,字巨卿,扶风人。性刚直中正,志节抗厉,常慕史䲡、汲黯之为人。涉猎书记,果于行义。元始中,举贤良对策:“昔豫防祸首,先遣守封于,离断至亲,以义割恩。使己尊宠,不加其后。”言甚切直。
[1]周公:姬旦(?∼公元前1105),周文王的儿子,武王的弟弟。辅佐武王伐纣,封于鲁。武王崩,又佐成王摄政,东征平定管、蔡之乱,灭五十国,奠定东南,归而制礼作乐,天下大治。
[2]伯禽:姬姓,字伯禽,亦称“禽父”,生卒年不详。周公长子。周公分封于鲁。因公务留佐成王,由长子伯禽就封。
[3]鲁:鲁国,周朝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一。初由周武王分封给其弟周公旦,后因周公留辅天子而改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。辖域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滋阳县、江苏省沛县及安徽省泗县一带,以曲阜为国都,后为楚国所灭。
“罪魁祸首”系由“罪魁”及“祸首”二语组合而成。 “罪魁”一语见自宋・文天祥《指南录・卷一・纪事》。文天祥,字履善、宋瑞,号文山,庐陵人。南宋大臣,文学家,伟大的民族英雄。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。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,死守襄阳五年,因得不到后援,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。吕文焕投降后,蒙古军猛攻南宋,宋朝封吕文焕的姪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,想借以缓和蒙古的攻势。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,在一次宋、元双方对谈时,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,吕文焕是乱贼。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么骂,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:“你引狼入室,带领蒙古军南下,叛逆误国,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,这样的『罪魁』,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?小孩子都骂你,何止只有我骂你!”后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,兵败被俘,英勇就义。 “祸首”一语见于《东观汉记・卷一五・申屠刚》。周武王灭商后,分封鲁地予周公,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。武王死后,这里的淮夷、徐戎同时叛乱,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,稳定了局势。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,无法到封地,为了预防“祸首”再度俟机为乱,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,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,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,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后盾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“罪魁祸首”,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。
01.《扫迷帚》第二三回:“新妇自伤薄命,屡欲觅死。罪魁祸首,不得不痛恨于怂慂冲喜之人,及劝解煞之老妪。”
02.《续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但是风俗焉能在考拔文人中就能转移?非大人振作一番,严办几个罪魁祸首,使民方有所畏惧,清理冤狱,除暴即所以安良。”
语义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。贬义。
类别用在“祸源恶首”的表述上。
①贪念是一切邪恶的罪魁祸首。
②希特勒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。
③滤过性病毒是引起这波流行感冒的罪魁祸首。
④死者的家属恨不得抓住肇事的罪魁祸首,将他碎尸万段。
⑤大家都没想到老李居然是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,因为他自己也被烧死了。
ringleader
主犯(しゅはん),罪悪(ざいあく)の張本人(ちょうほんにん
Erzverbrecher(Urheber allen übels)
главáрь всех преступлений и злодеяний(главный преступни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