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bu 查看: 4
识:认识。
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用法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不识字。
例子: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23回:“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,目不识之无,依草附木,云蒸龙变。”
故事: 唐朝时期,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,据《新唐书》记载他生下的第7个月就能指认“之无”两字,他的乳母百试不差。他给元稹的信证实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连“之”、“无”二字都不认识,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#典出唐・白居易〈与元九书〉。
始生六、七月时,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“无”字、“之”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。后有问此二字者,虽百十其试,而指之不差。则仆宿习之缘,已在文字中矣。及五、六岁,便学为诗;九岁,谙识声韵;十五、六始知有进士,苦节读书;二十已来,昼课赋,夜课书。间又课诗,不遑寝息矣,以至于口舌成疮,手肘成胝。既壮,而肤革不丰盈,未老而齿发早衰白,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,动以万数,盖以苦学力文所致。
[1]仆:我,自谦之词。
[2]乳母: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仆妇。
[3]默识:暗中记诵在心。
另可参考:《新唐书・卷一一九・白居易列传》
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,说到自己六、七个月大时,即能辨别“之”、“无”二字。后世便以“之”、“无”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,如:“略识之无”、“粗识之无”、“稍识之无”、“仅识之无”等,都指识字不多,学问不高之意,而“不识之无”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01.宋・刘辰翁〈敏斋记〉:“人未有非敏者也,虽有下愚之人,手不能方圆,目不识之无;及其得于博也,彩色电转,狂呼鹘视,枭未成而脱,诸口如取。虽有离娄之目力,钘桑之心计,或不能及也。”
02.明・杨基〈寄林训导谟〉诗:“漠室山河终混一,秦城楼阁易黄昏。平生不识之无字,也学相如与卖文。”
03.清・黄景仁〈除夕述怀〉诗:“有儿名乙生,废学增痴憨。曾不识之无,但索梨与柑。”
04.《花月痕》第二三回:“心不辨菽麦,目不识之无。”
语义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类别用在“才识浅薄”的表述上。
①脱盲教育就要不识之无的民众,从此能读能写。
②连这种兴学的事他都要反对,难怪会遭到不识之无之讥了。
③这个国家有太多不识之无的人,致使种种政策无法顺利推展。
④曾祖母虽然不识之无,但丰富的人生阅历,却也让她散发著智慧的光芒。
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终于使这些不识之无的农民学会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。
⑥她从未想过像儿子这样的智障者,经过特殊教育后,可以从不识之无而认得了一些字。
illiterate(be unable to read and write)